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科普文章 > 常识篇 >

科学管理高血压,远离脑卒中!

  天气越来越冷,脑卒中患者也随之增加。而高血压是脑卒中发生的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它同时也是最主要的可控危险因素,所以,预防和控制好高血压,能够预防脑卒中的发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与管控高血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1、不能轻视高血压

  大多数高血压没有症状,少部分有症状,很多人就掉以轻心了。然而看似没有多大影响的高血压,如果得不到控制,就会严重危害生命健康,所以我们称它为“无声杀手”。因此必须重视它。

  2、一旦确诊高血压,一定要按时吃药

  很多患者没症状不测血压,血压不高就停药;经常漏服或者没能坚持长期服药等,这些原因让你虽然已经吃了降压药,但血压还是降不下来。高血压是一颗“定时炸弹”,我们只有按时吃药,才能避免血压波动对血管、器官的损害。

  3、吃得味道越“淡”,血压降得越好。

  高血压的饮食最应该注意的关键点是减盐。严格限盐可有效降低血压,脑卒中的发病率。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吃得口味“轻”一点,每天钠盐摄入量不宜超过3克,而且应尽量避免进食高盐食物和调味品。

  4、每天多吃几样蔬菜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天每人应该吃400-500克蔬菜,这数字是绝大多数人都达不到的,而在每天进食的蔬菜中,绿色的蔬菜应占一半。并且,建议你每天调换蔬菜的品种,也可以多吃富含多种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红色、橘红色、深绿色、紫红色蔬菜等。

  5、远离高油脂食物

  油脂、蛋白质和糖类是供给人体热量的三大营养素,如果这三种食物吃的过多,超过人体需要的消耗量,超过的部分就会转化成脂肪蓄积下来,久而久之体重就会增加,造成肥胖。所以,高血压要减少动物食品和动物油的摄入、减少反式脂肪酸摄入,如:各类西式糕点、巧克力派、咖啡伴侣、速食食品等。而应该选择安全的油,并控制烹调油的量和烹调温度。

  6、运动30分钟

  外国专家建议,每天运动30分钟,可以使心脏病患病风险减少一半。如果是工作的白领实在没时间,不妨试着把运动拆分开来,每天上午和下午分别抽出10分钟快走、慢跑或爬楼梯,晚上再做一些瑜伽或是健身操等运动即可。

  7、最少喝两瓶水

  每天喝足量的水是身体各项功能正常运行的保证,每天最少要保证喝两瓶矿泉水(即1200毫升)才能基本满足人体的生理需求,如果遇上干燥的天气,运动量大的活动,喝水量还要增加。

  8、每天午睡30分钟

  所谓“中午不睡,下午崩溃”,外国有研究表明,午睡能增强记忆力和缓解压力,20-30分钟是最佳午睡时间,不但可以保持下午的精力,也不会影响夜晚的睡眠。

  9、关注全天血压平稳,特别是清晨血压

  关注24小时血压变化,了解血压的昼夜节律,全面管理血压,尤其是关注清晨血压升高,对降低心脑血管事件意义重大。常用方法有:家庭血压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诊室血压测量,这三种方法有机结合会更好地掌握血压控制情况。

  10、常与家人朋友聊天10分钟

  世界卫生组织做过一项调查,经常处于负面情绪的男性,患上高血压的概率是情绪舒畅男性的1.5倍,女性则是1.7倍。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常常让现代人透不过气,而每天与家人或朋友沟通则可以有效宣泄和排解压力,避免人们焦虑、抑郁,从而影响健康。

  11、慢慢开始戒掉这些生活坏习惯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很多日常行为习惯是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不去除就不能有效的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更应该提高自制力,如伴有:高盐饮食、吸烟、饮酒、肥胖、体力活动不足、精神紧张等危险因素的患者,即使血压轻度升高,也要积极地进行生活干预。

  12、避免久坐

  久坐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不好的行为。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每天静坐3个小时以上,人的预期寿命会减少2年。

  13、少喝碳酸饮料

  波士顿大学的科学家发现,每天饮一次或多次可乐会使你患代谢症候群的风险加倍。即使是喝低糖的,也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只不过几率稍微降低一点而已。如果感到自己“可乐”瘾上来了,就改成泡茶喝;平时也要多喝水,吃一些水果。

  14、多吃海鱼,向爱斯基摩人学习

  爱斯基摩人是住在欧洲北部格陵兰岛上的民族,有研究指出,爱斯基摩人很少患有心脑血管、高血压和癌症等疾病,就是因为他们吃深海鱼的饮食习惯。尤其是深海鱼,如金枪鱼、三文鱼等,能够补充EPA和DHA,帮助血管年轻,也能让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甘油三酯指标安全有效地下降。

  15、想让第二天血压稳定,前一天一定要睡好

  美国芝加哥大学通过研究显示,睡眠质量不好,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哈佛公共卫生学院也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只要高血压患者比平时能早睡1小时,第二天血压就会下降10mmHg,这是非常显著的控制效果。所以,如果你有高血压,最好的办法是:早点睡觉。

网站首页 预约挂号 健康科普 就诊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