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科普文章 > 儿科 >

正确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你做到了吗?

邵静茹

       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来自于家庭,重要的是,我们要在婴幼儿时期,就开始正确地培养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在未来拥有一个良好的性格。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幼儿因为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任性、挑食、依赖、意志薄弱、攻击性行为、不懂礼貌、不和群等不良习惯。

       事实上,这些都是在不经意间形成的,作为家长,我们既要从自身出发,给予子女正确的引导,同时也要和老师一同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于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良好行为的形成必须在科学的指导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家长和教师要根据幼儿成长规律,在帮助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时,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时效性原则

       家长和老师应该善于观察自己的孩子,当幼儿初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时,应及时抓住时机,耐心批评指正,跟踪观察,防止不良行为的再次出现。

       而当孩子初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时也要及时鼓励,正面强化,对其进行表扬肯定。孩子在被成人赞扬和鼓励后会获得成就感,从而更加强化这些优良行为习惯的坚持。因此,家长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使其树立信心,产生新的希望。

       (二)加强正面引导原则

       当幼儿出现不良行为时,要冷静地采取民主说服教育的方式,通过耐心的说教,讲道理,举例子来帮助幼儿提高认识,进而调动幼儿的力量来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看到自己孩子有不良行为习惯时,要么迁就纵容,不管不问,要么简单粗暴,批评呵斥,甚至采取暴力措施。事实证明,这些做法不仅不会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会强化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持续。

       正面引导要注意贴近幼儿的心灵,取得幼儿的好感和认同,注意说教的形象性,结合具体的事件和幼儿的思维认知水平,把复杂的道理简单化、形象化,用幼儿能够理解接受的语言和语气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指正。

       (三)方向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要求幼儿的父母、幼儿教师等,在教育幼儿时立场、观点一致,而不应当着孩子面出现分歧,尤其是在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时更需如此。

在家庭中,如果成人在教育幼儿时当场出现分歧,会给幼儿造成可乘之机,谁对他有利他就靠在谁一边,这样容易形成其他不良品质。所以,在教育孩子上,家长之间应讨论好教育方式,在态度上取得一致。即使在教育过程中出现分歧也不要当面暴露出来,事后再协调一致。

       家长和幼儿教师要经常沟通,在教育观点、立场、方式、方法等方面保持一致,共同制定教育方案,通过家园的不断配合,纠正幼儿的不良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懂事,良好行为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时,家长和老师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措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及时奖励幼儿的良好行为。奖励分为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当幼儿没有表现出不良的行为时,家长和老师也应该给予目光接触、微笑、拍肩、拥抱、口头表扬等精神性奖励。而当幼儿表现出讲道理、合作、友好、分享、自觉整理玩具等良好行为时,家长和老师要及时给予小红星、手工纸、糖果以及智力玩具等物质奖励以强化幼儿正面的、积极的、良好的行为,使不良行为逐渐消退。

       (二)采用正面引导为主,强制性措施为辅的方法。我们要通过表扬、奖励、道理灌输、活动体验等方法,改变其不良行为。我们要在幼儿出现无理取闹,欺负同伴等行为时,对其进行不予理睬或要求道歉等强制性措施。而当一些孩子为了随心所欲地达到目的,无休止的纠缠、抱怨、喊叫、哭闹等,家长和老师可采取温和的惩罚来对其进行制止。

       (三)重视家庭教育,家园密切配合,做到方向目标方法一致。日常生活中,幼儿不良行为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有家庭娇惯、宠爱的原因。如果在幼儿园,孩子的行为得到了矫正,而在家里却被家长放纵,这样教育效果差,而且起到相反的作用。

       所以,家长应充分重视幼儿不良行为对其成长的严重后果,从而认真负责地担负与幼儿园互相配合的教育任务,并向老师学一些基本的教育方法。

       最后,作为家长,我们要相信孩子,相信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事实上,也是如此,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往往来自于不好的教育观念和不当的教育方法。只要我们遵循科学的教育原则,掌握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一定会培养出健康、快乐、优秀的孩子,造福社会,造福家庭,造福孩子的一生。 

网站首页 预约挂号 健康科普 就诊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