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科普文章 > 针灸科 >

针灸冷知识,99%的人都不知道!

王玉堂

  针灸在中国的历史要比中药还早,可以说,我们的先人最早发现的医疗技术是针灸。

  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里讲了一半多是针灸理论与技术,可以说,每一种疾病都可以使用针灸为主要治疗手段。

  黄帝说:“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明显指出,针灸是可以取代药物和砭石(放血疗法)的一种治疗方法。

针灸

  【针灸】是中医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用特制的金属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操作手法以达到治病的目的;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温灼穴位的皮肤表面,利用热刺激来治病。

  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

针灸特点

  针灸疗法的特点是治病不靠吃药,只是在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用针刺入,达到刺潋神经并引起局部反应,或用火的温热刺激烧灼局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的优点:

  -有广泛的适应症,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

  -操作方法简便易行;

  -医疗费用经济;

  -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这些也都是它始终受到人们欢迎的原因。

针灸疼痛与否

  针灸的是否有疼痛的感觉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医生,另一个是病人。一般来说,针灸刺入人体后会产生酸、麻、胀、重的感觉,这些都是针刺得气的反应,是好的表现。

  当然,一个身心放松的病人,也会配合医生的进针,减少针刺发生疼痛的概率。

针灸的应用

  我们把针灸针刺方法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针刺前准备、进针、行针、留针、出针。

  一、针刺前准备

  1、针具的选择

  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肥瘦、体质、病情、病位及所取腧穴,选取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

  如男性,体壮、形肥、且病位较深者,可选取稍粗稍长的毫针。

  反之若为女性,体弱、形瘦、而病位较浅者,则应选用较短、较细的针具,临床上选针常以将针刺入腧穴应至之深度,而针身还应露在皮肤上稍许为宜。

  补充:针具的选择不只是说针长度和粗细的选择,还包含针种类的选择,比如三棱针、梅花针、火针、毫针、铍针......

  2、选择体位为了使患者在治疗中有较为舒适而又能耐久的体位,既便于取穴、操作,又能适当留针,因此在针刺时必须选择好体位。

  临床常用的有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仰卧位,侧卧位等。对于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应选取卧位,以避免发生晕针等意外事故。

  总之,病人怎么待的舒服(包含持久),你怎么好扎针,就选取什么样的姿势。不要太局限于教材上说的姿势,比如你可以借助物品垫一垫都是可以的。

  3、消毒

  消毒不单单是要给针具消毒,其实包含三方面:针具的消毒、操作者双手的消毒、针刺穴位所在部位的消毒。

  针具的消毒:常用的消毒方法是酒精浸泡消毒,或使用高压消毒法。操作者双手的消毒:酒精擦拭即可。但注意擦拭的方法(单向、向心)。

  针刺穴位所在部位的消毒:一般酒精棉球消毒即可。

  二、进针

  进针时需要两手密切配合,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称“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称“押手”。

  1、单手进针

  只用刺手,大部分是短针的操作,比如1寸以下的针。

  2、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旁,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3、夹持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腧穴表面,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4、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食、拇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5、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薄部位的进针,如扎印堂常用此法,一指导引归根术提示进针后要注意两点,一是针刺的角度,二是深度。

  角度:一般分直刺、斜刺、平刺,根据针刺部位是否肌肉丰厚和是否适宜深处而定。

  深度:要看病情、体质、年龄、部位等来选择,而不是单一选择,比如不见得身体强壮、结实就可以深刺,还要根据病情等判断,因人而异。

  三、行针

  《黄帝内经》:“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说的是针刺要得气才能效果好,那得气与否,主要看行针手法。

  基本行针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辅助行针手法:

  1、循法:是以左手或右手于所刺腧穴的四击或沿经脉的循行部位,进行徐和的循按或循摄的方法,新经络公众号提示此法在未得气时用之可通气活血,有行气、催气之功,若针下过于沉紧时,用之可宜散气血,使针下徐和。

  2、刮柄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爪甲,由下而上的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此法在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促使得气。

  3、弹针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后,以手指轻轻弹针柄,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动,而使经气速行。

  4 、搓柄法:是将针刺入后,以右手拇、食、中指持针柄单向捻转,如搓线状,每次搓2-3周或3-5周,但搓时应与提插法同时配合使用,以免针身缠绕肌肉纤维。此法有行气、催气和补虚泻实的作用。

  5、摇柄法:是将针刺入后,手持针柄进行摇动,如摇檐或摇辘轳之状,可起行气作用。

  6、震颤法:针刺入后,左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度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以促使得气或增强祛邪、扶正的作用。

  四、留针

  留针与否和留针时间的长短依病情而定。一般病症,只要针下得气,施术完毕后即可出针或酌留10-20分钟。但对一些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病证,可适当增加留针时间,并在留针中间间歇行针,以增强疗效。留针还可起到候气的作用。

  五、出针

  出针时,是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并用干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防止遗漏。

网站首页 预约挂号 健康科普 就诊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