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博大精深,关于中医治疗方法有很多种,但是按治疗途径可分为外治、内治两大类。按采用的手段可分为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精神的、综合的五大类。在外治中最具特色的有针灸疗法、推拿疗法、拔火罐疗法等。在内治中最具特色的是各种中草药疗法。其中最著名的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针灸分为针法和灸法。
我们先来看针法,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
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另有隔药灸、柳条灸、灯芯灸、桑枝灸等方法。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的多是艾条灸。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
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关键,辨别性质,明确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疾病的目的。
针灸的最佳时间是饭后一个小时候,最好是上午做。主要因为两个原因:
1.日中是人精气神最旺的时候,能战胜病邪。因此这也是一天中最适合针灸的时间,在午时(中午11—1点)前后。
2.这段时间人体与自然的阳气逐渐转旺,并在正午的时候达到顶点,此时通过针灸调理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就如同夏季三伏天做针灸一样,补益的效果最佳。不过中医也指出,针灸的具体时间应该是因人而异的,需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调理的症状的不同而定。比如调理脾胃功能可以在早上9—11点做;调理心脏功能,养心的话最好在中午11—1点做。
需要补益阳气的人群可以在上午时段进行针灸,如果在晚上补益阳气进行针灸,可能造成夜晚阳不入阴而引起失眠。中医针灸的最佳时间。夏至后15日内就非常适合开展夏至节气针灸治疗。节气针灸可以通过扶正祛邪、培补脾胃、助阳散寒的方式,有效地提高人体免疫力更好地激发人体经气,达到防病治病的功效。
针灸是针灸医生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选择针灸的次数和针灸的时间。一般来说,病情轻的,可以一天一次,若时间不允许,也可以两天一次,三天一次;研究表明,针灸一次,疗效维持的时间可以达到72小时,如果只是病后恢复期的调理,也可一周两次,甚至一周一次;病情重的,可能要一天针几次,有的针法需要24小时留针。
因为每个人的病症,体质不同,时间也是不一样的,扎针时间要看医生来决定,留针时间一般是15-20分钟左右。
现在就给大家介绍针灸在一些方面的几个简单疗法:
1.针灸治疗失眠
皮肤针,取穴,常用穴:颈椎1~7两侧、胸椎5~12两侧。
备用穴:额部、头部、眉弓、神门、足三里、三阴交。
操 作:上述部位均取,重点用皮肤针叩刺常用穴之两侧,手法轻度或中度。先从颈椎开始,自上而下叩刺两遍。然后在胸椎5~12作横行刺,每横行部位三针。在穴位表面0.5~1.5厘米范围内按常规叩刺20~50下。额部横叩打三行,头部呈网状叩打。手法同前。以局部皮肤潮红或微出血为宜。每日或隔日1次,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一周。
2.针灸减肥法
(1) 取耳穴。内分泌、丘脑、卵巢、脑点、饥点、渴点、神门、胃等穴,每次取4~6穴,各压半粒绿豆后,胶布固定,每周1~2次。通过耳穴压豆的治疗,比较容易调整机体 的各种代谢功能,促进脂肪的分解,达到减肥降脂的效果。压豆后能够抑制胃肠的蠕动,并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从而减轻饥饿感,使机体的内在功能不断调整,促使新陈代谢加快,能量不断消耗,机体重新建立平衡。耳穴压豆疗法一般30天为1疗程,若对此疗法敏感的人群,1疗程可减5千克左右,效果较好。
(2) 取胃穴、脾穴、内分泌穴。用中药王不留行子压在耳穴上,再用胶布固定。每次餐前30分钟按压上述耳穴2~3分钟,有灼热感为宜。
(3) 主穴取肺、脾、肾、三焦、内分泌穴,配穴可选肝、胃、神门、皮质下、饥点。每次主穴均用,配穴可选2~3个。操作时先将耳穴部位的皮肤用75%的酒精消毒。将中药王不留行子放于0.8厘米×0.8厘米的氧化锌胶布中心,贴压在选定的耳穴上。嘱患者每日每穴按压4~8次,每次每穴5分钟,以有微痛感为度。贴压6日为1次,休息1日后再贴压第2次,4次为1疗程。
3.针灸祛湿法
(1) 合谷穴,取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
做法:艾灸距离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每次艾灸10-15分。
原理:合谷穴是大肠经的总开关,合谷名意指大肠经气血会聚于此并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可升清降浊,疏风散表,宣通气血。
(2) 曲池穴,取穴:完全屈肘时,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处。
做法:用大拇指指腹点揉该穴2-5分钟,也可四指并拢拍打该穴至局部皮肤微红为度。
原理:曲池穴是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的地方,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可以清利湿热,调理大肠气血,对“湿热”引起的荨麻疹、急性胃肠炎效果很好。
4.针灸治疗胃下垂
体针法,取穴:常用穴:建里(上腹部,脐中直上3寸 处)、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
备用穴:内关、梁门、公孙、脾俞、胃俞。
操作;常用穴每次取1-2穴,备用穴2-3穴。腹部穴采用仰卧位。建里穴宜双针同时刺入,进针至得气,天枢穴用4寸毫针,针尖呈15度角向脐下之气海穴方向斜刺,捻转进针,所有其他腹部穴位,一律采用由浅至深的三刺法;一刺法是针刺入s分左右,施快速提插手法,至有得气感;然后将针刺至8分左右,用同样手法,使酸胀感强烈,并向上、下腹扩散;再三刺至所需深度(一般刺至1.2~1.s寸),手法同前,患者觉胃体有酸胀紧缩之感,再向左或右同一方向捻转3~4下,稍停半分钟,再捻转1次,针感强烈后出针.针背部穴时,患者俯卧,针尖斜向椎间孔方向进针1~1.5寸,采用提插补法.留针30分钟。四肢穴位直刺,也用提插补法,留针20~30分钟。治疗后平卧1—2小时。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
针灸该注意的事项是什么呢?
1.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穴宜少,手法宜轻。
2.怀孕妇女针刺不宜过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止针灸。
3.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
4.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
5.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予针刺。
6.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
7.针刺对某些病症确实有极好的疗效,但并非万能,特别是一些急重病的治疗,应根据情况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才能更有利于病人,也可充分发挥针灸的作用。
总之,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医者对病人认真负责,严肃细心,集中精神等均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
针灸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由十四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孙络、浮络等组成的经络理论,和361个腧穴以及经外奇穴等腧穴与腧穴主病的知识,并发现人体特定部位之间特定联系的规律,创造了经络学说,并由此产生了一套治疗疾病的方法体系。
由于针灸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广泛的适应性,疗效迅速显著,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医疗费用经济,极少副作用,远在唐代,中国针灸就如今传播到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并在他国开花结果,繁衍出具有异域特色的针灸医学。到如今为止,针灸已经传播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保障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x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