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科普文章 > 针灸科 >

眩晕的针灸治疗

刘建朝

  目视发黑为眩,头如旋转为晕。两者常同时出现,故名眩晕。轻者闭目则止,重者如坐舟中,不能站立,睁目晕甚。常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症。

  西医的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及高血压病、动脉硬化、贫血等引起的眩晕均属本病范畴。

  【辨证论治】

  风阳上扰

  主症: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急躁易怒,口苦多梦,舌红苔黄,脉弦。

  分析:肝阳上亢,上冒巅顶,故发眩晕。阳升则急躁易怒,火动扰心则多梦。口苦苔黄是阳热炽内,脉弦为肝阳亢盛之征。

  治则:平肝潜阳,滋水涵木。

  处方:取足厥阴、少阳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酌用补法。穴取风池、侠溪、太冲、行间、肝俞、肾俞。

  方义:肝胆两经同为风木所寄,风池可疏泄在上之浮阳。侠溪为胆经荥穴,可清泻上亢之阳。太冲和行间为足厥阴原穴和荥穴,可疏肝解郁,平肝潜阳。肝俞和肾俞用补法,滋阴潜阳。

  随证选穴:耳鸣重加翳风,头胀痛甚加太阳。

  痰浊上蒙

  主症: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痰多,神疲困倦,舌胖苔白腻,脉濡滑。

  分析:痰浊阻中,清阳不升,头窍失养或痰蒙清阳均可致眩晕头重如蒙。湿阻中焦,气机不利故胸闷恶心,痰多,神疲困倦。舌胖苔白腻,脉濡滑均为痰湿内蕴之象。

  治则:健脾和中,除湿涤痰。

  处方:取足阳明、太阴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穴取头维、阴陵泉、丰隆、内关、中脘。

  方义:头维为足阳明、足少阳交会穴,是治目眩要穴,丰隆降逆祛痰,阴陵泉利湿降浊,中脘、内关宽胸和中,消胸脘之痞闷。

  随证选穴:气血虚弱加足三里。

  肝肾阴虚

  主症:眩晕,神疲健忘,视力减退,腰膝酸软,遗精耳鸣,舌淡红,脉沉细。

  分析:精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脑故眩晕、神疲健忘。肝血亏少,不足以养目故视力减退。肾虚精关不固则遗精。肾府失养则腰膝酸软。肾虚耳窍不利则耳鸣如蝉。舌淡红,脉沉细为阴虚之象。

  治则:补肾益肝,培元固本。

  处方:取足少阴及背俞穴为主。针用补法。穴取百会、太溪、肾俞、悬钟、肝俞。

  方义:肾俞、太溪俞原相配,补肾益精,加肝俞共同培元固本。悬钟为髓会,可补益精髓。百会位居头部,可升运精髓,充盈髓海以止眩晕。xb

网站首页 预约挂号 健康科普 就诊指南